「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Researchers」由華樂絲學術英文編修及現任交通大學資訊學院講師Steve Wallace老師主講。這次的主題將要介紹高效率的研究者所必備的七個好習慣。

Steve Wallace?師使用幽默風趣的講述方式,建構「高效能的研究家所具備的七個習慣」的基本概念,並點出台灣學者在發表論文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進一步地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首先Wallace老師提到其必要性:建立出版的供給鏈,可利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將靈光一閃的想法記錄下來,以便累積成自我的資料庫,有助於將來的寫作與延伸。此外,可摘取或模仿好的範例句與字詞,變化後套用在自己的文章段落中。此方法不僅能節省寫作時間,更能準確用字,以增加內容的專業性。然而發表研究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老師更一針見血地說:「必須犧牲其他的興趣」,這也是作研究時需要有的體悟。

  研究到論文發表的過程是相當艱辛與漫長的,必須給予動力繼續維持理想,不管是來自於家人與愛人的支持,或是競爭對手的壓力,目的是希望打破沉滯的狀態,增添些如戲劇般的變化。在投稿顛簸難行的路途中,必須作好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因為缺乏事前的調查與準備是難以一試成功的。各期刊有所偏好與關注的焦點、研究的選題不夠新穎、或是相似的主題已在近期發刊過,種種的原因都可能影響著是否被錄取,並不代表本身的能力有問題。不要因一時遇挫折便停止投件,更要切記「勿批評參考資料」,怒罵期刊編輯等如此不智的行為,這只會阻撓論文發表的前程,甚至被評審和出版界列為黑名單。最後Wallace老師回溯到發表論文的源頭,不管是否受限於英語文法,或是閱讀量的匱乏,仍須著手動筆,儘管難以享受這過程,也必須不間斷地寫作與修正。


經訪問了146為高產出的研究者以後,整理為七個建議:
習慣一:有效率的研究者擁有「發表論文供應鏈」
習慣二:成就學術研究所必備的「犧牲興趣」
習慣三:將研究當成比賽練習
習慣四:研究者用有趣的方式來描述論文寫作
習慣五:支持能量、競爭能量、政治能量
習慣六:就算被退件,也要繼續投稿
習慣七:就算不喜歡,也要持續的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n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