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面對全球自由貿易的浪潮,將出口貿易視為經濟命脈的台灣,民眾對於簽署ECFA始終有諸多疑點,再加上執政黨對ECFA的模糊解釋、在野黨的反對,更讓民眾對ECFA產生疑慮,所以今天利用「導師輔導知能研討會」的機會,特邀請台灣經濟學家馬凱博士,來說明ECFA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及未來對兩岸所產生的影響。
何謂ECFA
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其實就是今天全世界都在談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但它並不是一個真的的自由貿易協定,ECFA只是一個自由貿易協定的開場,要到真正雙方談判完成並簽署協議之後,它才變成自由貿易協定,而時間最長可以到十年,短則五、六年。而雙方既然要開始做這件事情,在一開始雙方各自先拿一成的貿易商品出來豁免關稅,這部分的貿易商品就叫早期收獲,現在所說的早期收穫就是拿10%的貿易商品,提前好幾年享受到免關稅待遇,可以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而相對地,大陸也要提出10%的貿易商品讓台灣免關稅容許他們進入,讓他們在台灣得到更優惠的待遇,這就是ECFA。
那談到其中10%的貿易商品,10%指的就是台灣全部貿易商品的10%。任何兩個會員國之間要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最後都要經過WTO認可,這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而它目前認可的是90%的商品免關稅進入其他國家。所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各國情況都一樣,就是各國90%的商品對其他國家都要豁免關稅,只有10%的商品是可以不豁免關稅的;而以目前情況而言是相反的,簽定ECFA是要將全部貿易商品的一成提前豁免關稅,等到最後談判完成並簽署協議之後,才開放90%的貿易商品豁免稅。
今天大家都確定ECFA真正的本質是兩岸要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而ECFA就是前面的開場,所以馬老師認為ECFA不等於是自由貿易協定,因為它只是開場,它最後的結果沒有人會知道,產生的結果對我們是不是有害、有利,也不知道,但它就是一個開場,而且帶著伴手禮,就是早期收穫清單。而在開場之後,就是目標有一天我們的商品、服務業會自由貿易,投資得到更大的保障。
另外,馬老師提到簽署ECFA的最大原因,是因為現今美洲與歐洲都已經建立了非常大的自由貿易區,這些國家也已經享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而區外的國家如果不能加入這個區域,也希騏鈳z過一些安排,得到相當公平的競爭地位,所以自由貿易協定目的就是要讓不在自由貿易區裡的國家,也能夠與其他國家公平競爭,所以他們交互簽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已經簽了270多個國家。而台灣面臨的情況就是既不能加入歐盟,也不能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協,因此我們更需要仰賴自由貿易協定,保障台灣與我們的貿易對手能夠有公平競爭的地位,這是今天要簽ECFA的重要關鍵。
兩岸貿易的過去與現況
兩岸的貿易額近幾年來持續的成長,較新的統計數字大約是一千億的美金,但因為台灣對於大陸的產品進口設了許多限制,大概有八百多項的農產品、一千多項的工業產品不能進口,使得兩邊的貿易額出現了不平衡的現象,我們出現了非常大的貿易順差,而大陸則出現了非常大的貿易逆差,這就是兩岸貿易的現況。一千億美金是一年的進出口,我們從大陸得到的貿易順差估計約為五百億美金,但因為我們對別的國家有很大的貿易逆差,包括韓國、日本,所以台灣現在基本上是靠跟中國不平衡的貿易,從與大陸貿易的順差,來抵消對其他國家貿易的逆差。
另外,馬老師有鑒於大陸近二十年來的經濟發程歷程與臺灣相似,而特別解釋加工出口業對於臺灣及大陸的影響。由於加工出口業帶領臺灣創造了一個奇蹟的經濟成果,但隨著加工出口業的蓬勃發展,國民愈有錢,薪資愈高,競爭力就愈差;所以到了二十年前,終於因為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環境發生遽變,主要是因為新台幣快速升值,再者台灣經濟快速的自由化,還有新台幣升值時所引進的大量熱錢,造成了金錢遊戲,發生了巨大的泡沫,最後就是當時台灣實施勞動基準法,把勞工的成本拉高,再加上環保意識的覺醒,使得加工出口業成本快速上升,缺工嚴重,商品在外的競爭能力不斷下降,最後只能離開台灣。而加工出口業在離開臺灣之後到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它們在接了臺灣棒子之後,所得高速成長,大概有十年的光景,但之後碰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濟一蹶不振。但經濟破滅的真正原因,是中國大陸伸手搶加工出口業的市場,它的工資更低、勞工更多、土地便宜,而且人民幣是貶值的,所以中國大陸就靠著加工出口業快速發展了二十年。但今天不難發現它同樣走到台灣二十年前碰到的狀態。當初讓台灣加工出口業消失的條件,今天中國大陸一個也不缺,甚至是更嚴重,在在表示中國大陸的加工出口業也到了末路。因此,台灣經驗若對中國大陸來說是明燈,那中國大陸正好就是步入台灣二十年前的狀態;馬老師表示如果中國大陸若沒有找到其他方法引導新奇蹟的成長,未來的情況將是艱險重重。
台灣V.S中國
馬老師提到臺灣已經不能依賴對大陸的出口,臺灣必須要找到自己的成長動力,而眼前刺激消費則是最快收到效果的方法。但政府籌劃消費券政策時,馬老師的立場是反對發消費券的,他主張第一消費券必須要排富,因為3600對富人而言是毫無作用的;第二就是必須購買臺灣生產的東西,才能夠讓臺灣的產業得到激勵;第三就是最好政府花一千塊,民間也能花一千塊,消費的效果就會加倍。可是結果並不是如此,許多人是沒有消費的,或是消費進口的日本家電,以致於消費券是個完全失敗的政策。但看到大陸從家電下?,到汽車下鄉,卻發現中國大陸所推行的政策,正是馬老師當初所鼓吹的;因為下鄉所以排富,政府補貼15%,所以個人自付85%,同時民眾所購買的都是大陸的國產品,所以這個政策不只是有效,且一直持續到今天。
馬老師並認為現在的臺灣處在兩難之間,二十年前即主張台灣跟大陸開放,是因為身為亞洲四小龍的龍頭,經濟高度的成長,每一方面都遙遙領先中國大陸。但是等到二十年後,現今的我們努力要開門時,臺灣卻變成病貓,而門外坐的是中國大陸這隻超大的猛虎,那麼我們要不要開門?如果不開門,臺灣以貿易立國,就無路可走。一旦開門,那隻猛虎榱著一張大嘴,等著把我們吃掉,這才是我們面對ECFA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如何防備呢?只有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讓台灣再變成一頭猛虎;若不讓臺灣再強壯、富有起來,不讓臺灣競爭力提高,就根本無法與大陸這頭猛虎周旋。而大陸這頭猛虎大雖大,卻漏洞百出,沿海地區如上海和北京發展的這麼好,但大陸內陸地區,有些地方落後於臺灣不只50年,因此大陸是個外強中乾的猛虎,臺灣如果變成一隻全身是勁的小老虎,我們就不需要怕他,所以如何讓台灣強起來,才是面對ECFA時我們所要問的問題。
台灣對ECFA的疑慮及產業影響
馬老師在澳一部份希望我們所要了解的是ECFA的簽署,與我們和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關係是什麼樣子?老師提到,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層次,一個是中國大陸會不會容許我們與其他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這部分通常是政治上的考量,一般而言,自由貿易協定規範是WTO的會員國與會員國之間簽署協議,如果台灣與其他國家簽定協議,對中國大陸而言,已違反了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不過,最近中國大陸允許香港與其他國家簽定自由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協定規範的是WTO的會員國之間相互簽署,而WTO的會員國中有一個叫臺灣,但我們並未因此被認定是一個國家,因為我們是以台澎金馬自主關稅領域的身份加入WTO。換句話說,只要是WTO的會員國,它有可能是國家,有可能是自主關稅領域,它們之間都可以簽署FTA,這樣就可以把政治的疑慮拋開了。所以,馬老師認為如果台灣要與其他國家簽署FTA的時候,至少不會基於政治理由,遭受中國大陸的杯葛。但,中國大陸是否會毫無政治理由而阻擋我們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關於這一點,馬老師認為,中國大陸還是有這樣的期待的。以上提到的是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接下來談的是,臺灣與中國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疑慮,我們如何確定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不會對臺灣造成了後續的傷害,此部分馬老師始終堅持一個立場,就是在ECFA簽署之後經過立法院的審查時,必須加上一條條款,就是兩岸在簽署之後的任何時間,如果發現中國大陸有阻擾臺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嫌疑與證據時,ECFA就馬上終止。馬老師指出必須將這項條款變成全民共識,藉以影響政府,使中國大陸無法阻止,最後ECFA就會變成我們打開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障礙的最重要武器,如此,ECFA最重大的疑慮會就此消失掉了。
另外,則要談到政府提到要保護農業或弱勢產業、勞工的部分,以及在談判過程中,政府是否會受到財團或利益團體的控制,而犧牲掉某些產業利益的部分。馬老師認為今天馬政府宣示中只有農業是有效的,因為台灣農產品產值只有全國GDP的1.2%左右,而這1.2%是因為政府的保護政策,使得農產品價格提高,再加上GDP算式是數量乘上價格,當價格被提高後表示GDP被灌水了,若把灌水部份去掉,可能佔不到1%。再加上農業是國際慣例列入百分之十的最後保留名單當中,所以政府提到保護農業的部分是成立的。至於保護弱勢產業、勞工部分,馬老師認為只是在早期收穫清單中,盡可能將易受影響的產業減少而已,但長期而言,還是會因開放而受到影響。另外,對於財團和利益?體是否會影響政府決策,老師提到自由貿易協定幾乎是全面開放,不是財團和利益團體所能控制的,但這百分之十中,還是會有跟政治影響力有關,但不太重要的產業在其中;照老師的觀點而言,此未必是好事,因為一個產業的壯大,是要接受磨練與競爭,修正錯誤及缺點後,變成一個強者生存下去。臺灣有很多產業目前對於ECFA恐懼,是來自於受到長久以來的保護,但是一個國家保護這樣的產業是這個國家很大的損失,所以馬老師建議大家不需要顧慮太多,因為自由貿易協定成立時90%的產業都會開放。
開放V.S不開放
馬老師點出,其實目前臺灣的兩個問題,?個是臺灣要不要開放?另一個則是要不要對中國大陸開放?臺灣要開放,是因為今天所面臨的世界跟過去的世界不一樣;過去沒有WTO、沒有自由貿易區,也沒有自由貿易協定,所以每個國家都可以把門關起來,而在那個環境裡面臺灣還是一個貿易大國,就表示臺灣不是要自掃門前雪,我們要把我們的東西出口到其他國家,所以在過去的環境裡面,台灣還可以得到最起碼的公平競爭機會。但是,今天會發現每個國家都各自開了密閉的通道,在通道外面就風吹雨打,進到通道就百般優惠,如果全世界的貿易國家都如此,只有臺灣不在任何一個通道裡,臺灣就沒辦法活下去。以貿易立國的臺灣只有跟全球重要的貿易國家都建立公平競爭的關係,臺灣才能夠生存發展,而且臺灣已經沒有選擇了。但今天這些反對ECFA的聲音認為,開放之後中小企業就會被打倒、中南部地區沒有工作機會、農業會吹枯拉朽,這些都不是ECFA,這些反對者所說的都是開放;但如同之前馬老師所強調的,我們共同認為臺灣必須要對全球開放,那麼如果有一天臺灣沒有對中國大陸開放,而對美國、歐盟、東協、日本開放,則上述所提到的結果完全都一樣。
面對未來,台灣該怎麼做
馬老師提到台灣今天應該做的事情,是要將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非常清楚的認知,並且清楚的表達出來,一方面讓台灣人民瞭解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的歷程,更重要是讓中國大陸知道台灣所走過的路。台灣其實是中國大陸最好的一盞明燈,中國大陸目前所遇到的問題,臺灣以前就遇過,甚至是處理過,而且處理的很成功。因此,若我們可以把這些事實告訴中國大陸,協助他們解決難題,能夠給他們一個很好的指引,也許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觀感會更加不同。
另外,馬老師提及兩岸簽署ECFA,是對全球開放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當簽署ECFA最大的疑慮消失後,臺灣就應該積極與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目的是要讓臺灣最近幾年之內,就對全球開放。因此臺灣人民今天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臺灣將要全面開放,但卻沒有人想到我們10年之後才要對大陸開放,但近幾年就要對全球開放的結果會如何。所以目前我們應該先拿一個實例出來,讓臺灣人民了解何謂自由開放。
政府應該以新加坡為楷模,在臺北港、台中港、高雄港的周邊,各建立一個經貿特區,可仿照新加坡的外勞彈性政策、政府的高效能、基礎設施的完善。如此,臺灣從北到南將有三個完全自由開放的經貿特區,而其中與上游產業結合的研發、行銷、品牌設計和創意,將會是特區裡最重要的角色,這也就是將來臺灣全面自由開放的一個實驗。而當有這三個實驗點,臺灣投資會愈發熱烈、建設蓬勃,建設完成時,將有大量國外企業和臺商進駐,設立營運總部、研發中心,或者加工基地。臺灣能憑這三個經貿特區,讓臺灣經濟復甦,嚐到自由開放的果實,這才是能真正跳脫口水戰的爭議,追求臺灣真正經濟和實力,一個最好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nz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